Copyright ?2013-2017 中國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號:黔ICP備19012782號-3.
這類錯誤本來可以避免,是不應該發生的,但是犯錯者并無惡意,是無心造成的,屬于“誠實的失誤”。 犯錯者應該為其失誤受到批評、承擔責任,但是是屬于工作態度問題,并沒有違背學術道德。 還有一類是學術不端行為。 這類錯誤本來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讓它發生了,存在主觀惡意,違背了學術道德,應該受到輿論譴責和行政處罰,乃至被追究法律責任。
學術研究是由人來做的,像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學術研究會出現種種錯誤。 這些錯誤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限于客觀條件而發生的錯誤。 這類錯誤難以避免,也難以覺察,隨著科學的進步才被揭示出來的,犯錯誤的科研人員沒有責任,不該受到譴責。
上周小編已為大家總結了上半年國內外發生的學術不端事件,現在一起回顧下半年引起業界震動的大新(chou)聞。 曝丑聞能力,學術圈和娛樂圈一較高低一爭高下。 進入2019年以來,風起云涌的學術界很忙,競爭很激烈,有些人碩果累累,有些人嘗到科研的甜頭,有些人吃了苦頭,被外界頻頻揭發各種學術不端事件。 有全文抄襲、有套改抄襲、有部分抄襲、有偽注、偽造文獻、有一稿多投…… 8月,美國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在新聞辦公室網站上發布聲明稱,兩名肯塔基大學教授和一名科研人員因在幾篇發表的論文中犯有重大科研不端行為而將被開除。
”趙延東對記者說,“這一結果有力地說明,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會敗壞學術風氣,還會對新一代研究者產生一種極惡劣的‘示范’效應。 那些在充斥著這種不良風氣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學子們,很容易受到學術不端行為的引導,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