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3-2017 中國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號:黔ICP備19012782號-3.
學術不端緣何屢禁不止? 在當前這種以科研項目、科研經費、論文數量為評價指標的排名競爭環境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作為最容易發現學術不端行為的主體,即使發現科研人員存在違反學術道德和法律的行為,多少報以一種“家丑不可外揚”的心態。 相當多的科研不端行為,只有在經媒體曝光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后,才對其處理。
(三)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并借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 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一般用來指捏造數據(fabrication)、篡改數據(falsification)和剽竊(plagiarism)三種行為。
存在學術造假、學術不端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不到位;監管力度不夠;未全面培養相關誠信意識;論文評判標準不正確;論文評判人員自身素養不能保證;法不責眾;后果對社會影響小導致大眾不重視該問題等都是造成學術造假、學術不端問題頻發的原因。 因此,要減少這類事情的發生,需要采取一些行動,嚴厲打擊學術造假、學術不端問題很有必要。 然而,報告中顯示, 7.61% 被訪者認為不應該嚴厲打擊學術造假問題。 在是否應該將學術造假、學術不端問題列入刑法范圍這個問題上, 88.83% 被訪者認為應該將這些行為列入刑法范圍, 11.17% 則認為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