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3-2017 中國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號:黔ICP備19012782號-3.
這類錯誤本來可以避免,是不應該發生的,但是犯錯者并無惡意,是無心造成的,屬于“誠實的失誤”。 犯錯者應該為其失誤受到批評、承擔責任,但是是屬于工作態度問題,并沒有違背學術道德。 還有一類是學術不端行為。 這類錯誤本來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讓它發生了,存在主觀惡意,違背了學術道德,應該受到輿論譴責和行政處罰,乃至被追究法律責任。
2月19日, 北京電影學院發布關于“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等問題的調查進展情況說明,宣布撤銷翟天臨博士學位,取消陳浥博導資格。 學生質疑教授學術不端,存在一稿多投、論文重復、抄襲等學術不端的問題。 中國知網顯示鄧教授發表415篇學術論文,其中幾十篇一稿多投,部分論文存在自我重復與抄襲,尤其是鄧教授早年發表的論文問題更為嚴重。 5月14日,華中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校方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 事件后續處理結果:(華大在線訊)學校通報了對鄧大才同志“一稿多投”和“重復發表”學術不端的調查和處理結果,決定給予其行政警告處分,終止其相關項目的申報。
“從調查結果看,目前學術不端行為的社會影響已呈蔓延之勢,受訪的接近兩千名博士畢業生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聽說過自己 周圍的 老師或同學有過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趙延東告訴記者,“雖然這一比例并不代表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實際比例,但卻說明,學術不端行為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是非常大的。 ” 在趙延東的調查中,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現,那就是,“39%的博士生認為學術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諒”’。 “博士生對周圍學術不端行為的感知和認識是影響他們對學術不端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博士生越是感覺周邊環境中學術不端行為比較普遍,就越可能對學術不端行為持同情和原諒的態度。
”趙延東對記者說,“這一結果有力地說明,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會敗壞學術風氣,還會對新一代研究者產生一種極惡劣的‘示范’效應。 那些在充斥著這種不良風氣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學子們,很容易受到學術不端行為的引導,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