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3-2017 中國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號:黔ICP備19012782號-3.
沙門氏菌的致病性主要與染色體上成簇分布的編碼致病相關基因的特定區域-致病島(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SPI)相關 [16]。 致病島是染色體上不連續的致病基因。 革蘭氏陰性菌的共同特點是致病島編碼毒力因子以及調節和分泌毒力因子的裝置。 目前,已在沙門氏菌中發現了5個致病島,即SPI-l~SPI-5。
將來的研究應該關注沙門氏菌感染后各個器官的細胞生物學功能。 這樣才可能證實各個沙門氏菌基因的作用。 另外,病原體在淋巴結,腦和其它器官存活復制的機制也有待研究。 研究這些病原體的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它們的致病機理,從而找到預防治療基本更有效的途徑。
傷寒沙門氏菌有高度的宿主特異性,只引起人類疾病并不感染其它動物 。 它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通常是由于食物或者水被細菌感染 [9-11]。 如果沒有并發癥的發生,這種疾病通常會在4個月后痊愈。 它多發于亞洲,非洲和南美 。
為了更好的研究沙門氏菌的致病機理,目前已經建立鼠,牛,線蟲等動物模型。 通過這些動物模型的研究發現,沙門氏菌主要利用其毒力島1和毒力島2編碼的三型分泌系統分泌效應蛋白。 這些效應蛋白改變宿主細胞的信號通路,促進沙門氏菌入侵宿主細胞,并有助于其在宿主細胞的存活和復制。 另一方面,宿主的遺傳學和抵抗力也影響沙門氏菌感染的易感性。 本文主要關注沙門氏菌感染后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沙門氏菌病是指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 沙門氏菌是革蘭氏陰性的胞內細菌 [1-3],有兩個種屬,即邦戈沙門氏菌(S. bongori)和腸道沙門氏菌(S. enterica)。 邦戈沙門氏菌主要存在于爬行動物,很少引起溫血動物的感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