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3-2017 中國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號:黔ICP備19012782號-3.
牌坊街的牌坊
在取名這件事情上,民眾永遠能夠捕捉到最顯著的特征——23座牌坊次第展開,“牌坊街”這個稱呼如此順理成章。
“坊之多而知風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與巷俱以多為貴,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貴。”潮州有牌坊街,更是座牌坊城。潮州文史專家陳賢武考據了歷代的潮州地方志,寫就《潮州牌坊街》。書中記載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至多3.3公里的府城范圍內有103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內建有牌坊29座。昔日長僅1.6公里的太平路上,有過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
建牌坊不是潮州獨有的風氣,牌坊作為紀念性建筑而存在的時間約從明清開始,此前,坊門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重要的功能性構筑物。“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禮·考工記》中所記載的王城規則制度始于西周,但其以政治中心為軸心、其他建筑設施對稱分布的中軸線布局思想延續至封建王朝的尾聲,經緯交錯形成方格網,坊門是分割也是關卡。唐代以后,坊市制度被打破。宋代以后,生產力發展,大規模建造石坊成為可能,坊門演變為具備旌表功能的牌坊。
根據乾隆年間的潮州古城地形圖手繪的地圖。
清末的潮州古城圖。一連串的牌坊在圖中非常顯眼。
三世尚書、狀元坊、理學儒宗、吳楚重鎮……從牌坊街上牌坊的坊名就可見牌坊所旌表的人物,四朝大老林熙春及其父親與祖父、“窮不奪志”的狀元林大欽、嶺海士大夫儀表唐伯元、任職吳楚軍務的林炳星……忠臣孝子、登科文人,一座座牌坊背后是崇文重教的古代潮州。史書記載,宋代潮州府屬縣有172人登進士榜廣東共528人,明代進士及第則有160人、舉人達162人,是廣東乃至全國第進士較多的州府之一。“老一代的潮州讀書人,都會去抱狀元坊的兩條大柱,長輩會帶著家里的小孩到牌坊街告訴他們要好好讀書。”陳賢武說。
建筑學上,牌坊劃分空間、強調空間序列,民居不得高于牌坊,營造莊嚴恢弘的氛圍。傳播學上,牌坊屬于易于長久保存但不易于遠距離運輸的時間型媒介,有利于規范的傳承和王朝的持久穩定。不論是空間上的牌坊或是具備媒介屬性的牌坊,其作為禮制與儒家思想象征的意味是難以抹去的。
太平路的牌坊分布之密集,在全國范圍內都為罕見。在唐代都還是官員流放之所的潮州遠在嶺南,中原遺民南渡后遷移至此。對于傳統禮制的尊崇在這里卻更加嚴格,牌坊次第重疊,與遙遠的政治中心有力地呼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