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3-2017 中國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號:黔ICP備19012782號-3.
中國的學術機構和大學常常等到媒體、被冤枉的人或舉報人聯系后才采取行動,而且他們最關注的是登上新聞頭條的學術不端事件。 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可能非常有效。 2017 年,中國學者發表在《Tumor Biology》上的 107 篇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撤回,調查工作在四個月內完成。
近日,《Nature》刊登了一篇來自復旦大學研究者的評論文章,指出了國內學術不端現象的嚴重程度并分析了其中的種種原因。 文章的最后還給出了一些改善這一現象的建議。 四百萬名中國科研人員正在影響著全球學術界,這個數字比任何國家都要多。 據統計,2008 年,中國在 Web of Science 上的論文收錄數量已經超過了英國,排名世界第二。
中國的學術不端之所以難以監管,“定義模糊”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學科背景、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學術不端的定義都是有分歧的。 例如,在國內的教科書中,在沒有適當引用說明的情況下重復利用某些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研究人員過去會因自己的學術不端行為受到警示,但當共同守則落定后,將會面臨很嚴格的處罰。 以前那些未納入懲戒范圍的輕度學術不端行為之后應該受到法則的約束。 在科技部和社科院的牽頭下,必須要在科研機構中建立起誠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