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3-2017 中國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備案號:黔ICP備19012782號-3.
選擇該學術造假案例的原因一是因為這是最近報道的案例,可以代表該研究領域最近的學風動態,二是該領域為醫學研究領域,醫學在作者看來是直面生命、關乎性命的科學研究,是需要堅守嚴苛甚至過度堅守道德底線的領域。 看完這個學術不端的案例,另外一個感受就是學術造假不端究竟是個人的錯還是體制的錯? 真正的科研之路,是漫長、艱苦和枯燥的,是需要靜下心來守住冷板凳來精益求精的,這固然很難,然而越有意義的事情必然難度越大。
2021年3月3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1年學術不端行為案件處理決定。 此次共通報了七個案例,涉及到華北電力大學、青島大學、上海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海南醫學院等多所高校的教師,處罰原因有數據造假、抄襲剽竊、圖片造假、重復發表、署名不實、虛構同行評議意見、論文存在代寫代投、擅標他人基金項目號等。 2021年5月13日至22日,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旗下期刊《生物化學雜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 ) 陸續撤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醫學家曹雪濤名下的12篇論文。 根據 JBC 的撤稿聲明,這12篇論文均由作者發起撤回,絕大多數被期刊認為存在一圖多用或圖像操縱問題。
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
學術造假是伴隨著學術研究出現的“惡疾”,在各國各個領域都時有發生,而國際學術圈的諸多案例也反復證明:如果一場造假風波引發的“學術地震”不能及時回應、徹查嚴處,將對一個國家的學術誠信造成難以修復的傷害。 今年,《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出臺,引發熱烈反響。